Home  // . //  //  世界贸易格局风云变幻,哪些新兴城市将会乘势而上?

本文英文原文 Global trade is changing – and these cities are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刊载于世界经济论坛,此为编译版本。

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各国产业政策的调整,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其全球业务布局和增长策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逐渐从北美和欧洲转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哪些新兴城市将在这一变革浪潮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正逐渐从北美和欧洲转移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上述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已从2004年的33% 提升至45%,其人口总量占全球人口的85%。联合国预测显示,到2040年,上述地区将增加11亿的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增量的95%。

事实上,新兴市场的演变已持续多年。然而随着日渐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各国产业政策的调整,如今世界贸易变革的规模更加广泛——它不再局限于少数特大城市,更多中等规模的城市得到了展示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机会。

奥纬论坛最近发布了一项研究《塑造未来的城市》,分析对比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1500个人口超过25万的城市,并从商业吸引力、出口能力、交通连接度和气候适应力四大维度对其进行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我们的研究揭示出,哪些城市可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中抓住机遇,受益于下一波转型和增长。同时,那些发展迅速的新兴城市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地理区位优势

在1500个新兴城市榜单中,虽然有东京、上海和迪拜这样的特大都市,但大部分仍是规模较小的城市。近年来,许多中小城市得以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和出口冠军,如越南的胡志明市、摩洛哥的丹吉尔和哥伦比亚的波哥大。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这些城市通常都靠近重要市场。

丹吉尔是摩洛哥的滨海城市,人口只有140万,但因靠近欧洲而获得不少发展机遇。这座城市现已发展成为汽车制造基地和非洲主要出口枢纽之一,吸引了来自欧美的跨国企业和中资企业的大量投资。丹吉尔还建设了非洲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等关键基础设施,并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以进一步吸引寻求清洁能源的外国投资者。

产业城市群与物流重镇相邻也是优势之一。胡志明市是排名第二的"出口冠军"排名和第26的 "交通枢纽"。由于该市毗邻越南的主要港口以及该国的边和、土龙木等工业城市,因而得以承接大量从中国转移而来的生产份额。这些城市组成了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更充分的人才储备及更多的专业化机会。企业还能够更便捷地就近采购各类零部件,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

便利的交通网络

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其国内和国际交通网络均较为完善,为人员和货物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畅通流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波哥大是哥伦比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排名第37的"商业中心"和排名第36的"交通枢纽"。波哥大地处南、北美之间的战略位置,是该地区航空货运行业的领头羊,同时也是日益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同样已成为连接非洲与世界各地的交通枢纽。这座城市拥有通往90多个国际城市的航班,在航空货运领域表现强劲,将非洲大陆与各制造业基地紧密相连。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的报告,加强国内、国际交通运输网络对于吸引外商投资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前非洲内部的航班运力仍低于洲际航班。

多元化的商业中心

最具吸引力的商业中心往往聚集了许多大型企业、工厂和酒店,表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实力。

以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为例。该市作为排名第三的"交通枢纽"和排名第11的"商业中心",拥有成熟的旅游业、发达的工业生产和繁荣的零售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大型企业的驻扎。伊斯坦布尔历史悠久,2023年旅游人次达5500万,该市酒店的数量超过我们研究中的大多数城市,其中不乏奢华的五星级酒店品牌。伊斯坦布尔机场在旅客数量和服务城市范围上与迪拜相当,领先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该市人口多达1600万,撑起了一个繁荣的消费市场,不少知名奢侈品牌亦汇聚于此。

然而,伊斯坦布尔的光环却让土耳其政府面临如何打造多个商业中心,实现全国范围内商业活动均衡发展的挑战。该国的安卡拉和伊兹密尔等城市同样拥有活跃的商业环境和较强的零售基础,具备成为下一个商业中心的潜力。

面临相似挑战的还有印度尼西亚。该国首都雅加达在商业活动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因而印尼政府正积极推动其他中等规模城市的发展,包括向努山塔拉迁都的计划。

气候适应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多达三分之一的"出口冠军"城市和"商业中心"城市正面临气候风险挑战。世界银行的研究指出,东亚地区人口最容易受到气候相关灾害的影响,而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虽面临相若的气候风险,但其抵御灾害的能力更弱。

以阿联酋的迪拜为例,该市作为排名第八的"商业中心"和排名第四的"交通枢纽",面临着极端高温、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迪拜正在通过修复沿海红树林、开发先进的建筑降温技术来提升抗风险能力。

中国上海作为"交通枢纽"排名第一、"商业中心"排名第二、"出口冠军"排名第三的城市,也遭受洪涝和台风的威胁。为应对这些极端天气,上海多年来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立了完善的海塘与江堤防洪体系及排水系统,并依托数字化系统,整合气象、水务、交通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大幅提升城市"韧性"。

这些城市通过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抗风险能力,然而许多城市却在关键的第一步——获得必要投资——已经面临重重困难。

风险与机遇并存

尽管全球贸易格局变幻莫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但这样的宏观环境反而为新兴城市提供了更多展现自身优势的机会,也为企业的跨国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若要在风险中抓住机遇,新兴城市需要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投入,尤其是机场和港口这样的关键交通基建。那些加码基建投资的城市(如迪拜)将会从中受益,因为跨国企业正在重新思考全球供应链布局,并寻求商业活动在地理布局上的平衡(如建设区域业务/支持中心) ,以确保自身增长潜力的同时,提高抵御全球风险的能力。

因此,新兴城市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调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培养面向未来商业社会的人才创造条件,以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未来几年,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力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各地公共部门还需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然而,机遇就在眼前,城市需要积极把握,以实现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作者